带着对锂离子电池研究的热忱,他直面新能源行业新的机遇与挑战。他是山东大学校长奖和学术之星奖获得者王鹏。
王鹏,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锂-硫电池高性能催化材料的设计及机理研究。迄今为止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ngew. Chem.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8篇,其中高被引论文2篇,一作论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130。申请专利1项,承担山东大学2022年“新安杯”双创基金。在中国化学会年会等学术会议上作报告3次。曾获山东大学校长奖、学术之星奖、国家奖学金、优秀研究生标兵等荣誉。
同大多科研工作者一样,谈到专业,王鹏最看重的就是自己的研究兴趣,从中学与化学的初识到读博期间的深入研究,兴趣一直是王鹏最好的老师:“我在高中时期就笃定了学习化学的目标,大学期间又对无机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锂离子电池研究的热忱,即是王鹏始终坚守方向、矢志不渝,不断为梦想添砖加瓦的不竭动力。
ag真人app下载
锂-硫电池高性能催化材料的设计及机理是王鹏目前主攻的研究领域,王鹏介绍说:“我所研究的锂-硫电池是最具潜力的下一代高能量密度电池体系,它非常有希望代替传统的锂离子电池,解决现阶段锂离子电池在能量密度、成本和安全性方面的问题。”
能源体系的不断变革,为新能源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王鹏也感受到了自身的责任与使命:“新能源汽车、消费电池、储能电站的需求都在持续增长,锂电池凭借它自身的高能量密度、长寿命、高性价比以及污染少的特点,必将会迎来一场持续的发展热潮。”
这种使命感在王鹏的心中埋下了一颗关于梦想的种子,这颗种子生根发芽,鼓舞着他规划自己的科研之路:“我会继续以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为导向,以研究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为切入点。希望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为能源的安全、清洁、高效和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对于王鹏来说,科研工作带给他的感受是多样的。为数据而通宵测试的辛苦、收获实验成果的喜悦、面对失败挫折的失落……不同的情绪体验构成了王鹏这些年科研工作的感受。但是,对于科研,王鹏更拥有属于自己的信心与期许:“科研是有价值和值得去回忆的。等将来我们回忆过往,一定会感谢今天为了科研而奋斗的自己。”
对博士入学时山大晶体所刘宏老师的一段话,王鹏印象深刻:“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科研工作者,需要成为五大家:科学家、作家、画家、演说家、社交家。”王鹏循着老师的点拨,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拓宽科学家式的知识面和嗅觉、锻炼作家的写作技巧、提升画家的作图能力、培养演说家的表达勇气和能力、研究社交家谈吐自如的学问,等等。通过三年的学习积累和刻苦锻炼,王鹏的英文论文写作水平和论文配图的作图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升与进步,获得了导师和行业内专家的好评。
王鹏对跑步的喜爱,源于他的导师熊胜林教授的影响。从博士入学至今,每周3到5次的跑步习惯,王鹏已经坚持了三年。从一开始只能坚持三五公里,到现在每次跑十公里,王鹏跑步的距离越来越长,他的身体素质也越来越好。“希望同学们都能够加强锻炼,多做有氧运动”。在王鹏看来,坚持体育锻炼既能够强身健体、为学习和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调和学习和工作、放松身心的好方法。
工作之余,王鹏会和同学们一起配合导师开展一系列“电池安全进社区”的科普活动,向居民宣传废旧电池的危害以及处理方法、充电安全常识以及注意事项等。王鹏喜欢用这种方式来为社区居民作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我们在居民的眼中就是专业人士,我们的一些建议和宣传更容易被大家所接受,我们的专业知识真正能够最直接地惠及群众。”
在零碎的时间里,评书是王鹏为自己充电的选择。历史风云中的沧桑变幻、演义评说里的嬉笑怒骂,仿佛都成为了王鹏生活里的调节剂,以英雄人物荡气回肠的浩然正道,帮助他获取更充盈的能量。“三尺龙泉万卷书,上天生我意何如?不能报国平天下,枉为男儿大丈夫。”每当想起这首单老常用的定场诗,王鹏都会热血沸腾。或许,正是这样一种豪情与气魄,融汇在王鹏的日常中,鞭策他以热烈昂扬的姿态,面对科研路上的艰难险阻,去解决那些悬而未决的关键难题。
千百年来,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
为讲述新时代青年精彩故事,大众日报启动“寻找山东榜young”大型全媒体活动,走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车间地头和高校校园,发现各行各业的青年榜样,聚焦接力赛道上奋力奔跑的青年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