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省各地医疗机构迎来就诊高峰,门诊及住院患者数量较平时大幅增长。为积极主动做好新冠病毒感染者医疗救治工作,各地各医疗卫生机构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优化服务流程,快速提升救治能力水平,多举措提供健康服务,满足群众看病就医需求。“健康四川官微”将持续推出相关报道。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防控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医院医疗服务特别是危重症患者救治压力快速增加,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科学精准调配医疗资源,高效有序做好医疗救治,全力以赴做好高龄患者、重症患者等特殊群体救治工作,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随着新冠感染病例的增加,成医附院医疗服务面临就诊人次增加、高龄和危重症患者比例提升、医护人员长期坚持后身心疲惫等多重压力。为加强救治资源统筹调配,提高医疗救治效率,成立了由院长牵头的院内新冠感染医疗救治组,下设管理组、专家组、保障组,统筹协调全院新冠感染者治疗药物、医疗设施设备、人力资源调配的应急工作,特别加强了对急诊、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老年医学科、儿科等重点科室的保障。针对重症或危重症病例、疑难病例等,成立常态化医护多学科联合会诊团队,根据当前医疗需要对会诊的响应时间、会诊人员资质、排班值班等进行了优化,努力提高治疗的转归率,降低患者病情由轻转重、由重转危重的机率。
成医附院持续提升急诊急救能力,一方面加速推进急诊扩容改造,另一方面根据各科室医疗工作及时,动态抽调医护人员和急救医疗设备支援急诊工作,保证急诊急救有序开展。成医附院对所有床位实行统一管理,使全院可用于新冠感染患者和危重症患者收治的床位总数达到1700余张,努力缓解住院难问题,保障危急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成医附院打破学科壁垒,组建多学科协作团队,将全院所有科室划分为五大片区,分别由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感染科、老年医学科、全科医学科牵头,分片负责对全院各外科、专科新冠感染患者的查房、治疗方案进行指导,同时制定呼吸系统疾病常用药物治疗方案进行全院培训,确保患者得到同质化治疗。
成医附院及早准备,11月底启动重症、手术、分娩等医护人员储备和后备梯队组建工作,组织全院所有临床科室人员进行呼吸机使用、危重症抢救等技能培训。近两周,紧急扩充床位200余张,特别针对省卫健委重症病房扩容要求,一方面扩充RICU、NICU等专科重症病房及设备配置,另一方面通过腾挪病区的方式,扩容综合重症床位74张,将全院重症床位增加至150张。在急救设备方面,一方面加强原有110台呼吸机和660套监护仪的维护保障,另一方面紧急调配呼吸机、监护仪等抢救设施61台/套,同时每日两次追踪每台设备使用情况,根据临床需要随时动态调配。
成医附院党委行政把医护人员作为克服当前疫情防控困难的主体力量,领导班子成员每日走访门急诊和临床科室,了解并现场协调解决各种困难;通过鲜花、慰问信等方式鼓劲加油,做好一线员工慰问关怀。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开展一线员工支持关爱,护理部每日分析各科室护理人员身体状况、危重症病人分布,采用人员动态调整、骨干人员跟着设备走的方式,加强护理人员技术支持与心理支持;总务部加快保障一线员工取暖设备保障,并组织工作人员成立配送队伍,对餐饮、办公用品、日常耗材等直接配送进科。
医院已经收治了3300多名住院病人了,而此时,何晨韵的两个手机还在不停地响,仍有病人需要协调床位,需要住进来,“这有点具体,我们科室的病人都装满了。”她转头看向窗外,虽然嘴上说着拒绝,却思索着“等着,我再问问其他科室”。
呼吸支持至关重要,如果患者能得到有效地呼吸支持治疗,“绝大部分都能挺过这一关。”因此,一个医院的呼吸科在当下责任重大,也最忙碌,“其他科室都仰仗着你出方案。”因为这个疾病(新冠病毒感染)对许多患者和许多医生来讲都是全新的。
作为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龙潭院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总住院医师,何晨韵手中掌控着全院所有呼吸机的调控权,由于数量有限,她必须保证每台呼吸机都能用在最需要的病人身上。
与何晨韵见面的几十分钟是挤出来的,接受完采访,她就要赶去ICU接病人,去会诊。接触时间不长,但能感觉到她性格直爽,翻看她的朋友圈,表情包用的直溜儿,她也会发些段子,“如何在医院实现无氧运动?戴N95爬10楼。”最后还不忘配个偷偷观望的表情。在闲聊到自己年龄时,朝病房走的她笑着直摆头,“哎呀,我不行了,我好沧桑啊!”
9号床的病人看到她就开始诉苦,“医生,我咳惨了……”旁边家属安慰他,“有何医生在。”
作为成华区三家三甲医院之一,面对疫情,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龙潭院区所有科室全力保障呼吸科病人的救治,医院扩展内、外科救治病区,合理整合床位资源,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全面强化对呼吸疾病患者的救治。
竞技宝jjb
谁能想到医护人员是第一波感染的。近20天来,何晨韵和同事们的状态都是这样的: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他们接触新冠患者较早,一个个相继倒下,仍在战斗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倒下。
要保证所有病人都有人去救,先“阳”的医护休息了,其他未“阳”的人就顶上去。人手不够,只能加密排班,以前一周才上一次24小时通班,而在12月7日以后,坚守岗位的同事上完一个24小时,休息一天,又继续接着上24小时。
病人还在等着,许多人休息一两天就赶来上班,戴着厚厚的防护口罩,常常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而让何晨韵和同事们触动最深的是,那些躺在病床上的患者。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因此他们只有义不容辞。
一周7天里,何晨韵有6天都在医院。可以回家的那天,晚上十点到家以后倒头就睡,第二天早上七点就又要离家上班。她一般不会设闹钟,因为她根本不怕自己睡过头,“晚上平均每一个小时都会接到一通电话”,有时还会紧急让她去做抢救。
呼吸科病人是介于普通病人和ICU(重症监护室)病人之间的,呼吸科的任务就是早些介入,避免病人去ICU“抢救、插管”。呼吸科手里掌握着医院所有科室中与呼吸相关的危重病人,所有科室也都仰仗着呼吸科能出治疗方案。因为对很多医生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疾病。因此哪个科室需要,呼吸科医生就要及时去会诊,不仅要给治疗方案,面对需要呼吸支持的病人,还要联系转科。
医院把所有病床、呼吸机都进行了统筹,就是为了把有限的医疗资源留给危重症患者,何晨韵负责调配呼吸危重患者的床位和全院呼吸机的统筹使用,因此全院还有多少空床位,病人该往哪里转,她都要谋划清楚。
她说,平时病区的病危病重患者在10人左右,“但现在有30多人”。在重担之下,他们依旧坚守岗位,“没有撂挑子”。
何晨韵也“阳”过,但好在“阳”的时间比较短,“最高只烧到38.5℃”,没请过一天假。她笑着说,这次发烧也没耽误工作,“38℃的我扛下来了,可以给更多39℃的老师们腾一点时间休息。”但她也说这并不是提倡大家“带病上班”,从临床上讲,还是希望患病以后,在半个月内尽量保证休息,她是因为症状较轻,所以可以扛一下。
说起在贵阳发烧4天的母亲,何晨韵的眼泪一下就包不住了。作为医生,有病人需要她,她走不开,因此只能通过线上给家人问诊。
“一打电话我就想哭”,所以她只有尽量减少给妈妈打电话,“就挺难的。”何晨韵说,她是专业的呼吸科医生,此时却无法陪伴在家人身边。她知道“一般连续三天以上高热不退,就建议患者去做CT”。但妈妈已经高热四天了,何晨韵喃喃自语,“爸爸妈妈平时身体都挺好的,应该能挺得过来……只是我还是有点担心,希望她能够尽早发现,包括用药时机,都很重要。我希望她明天还是能去打个CT,不能再拖了。”
说起妈妈,何晨韵眼里满是骄傲。她说母亲是个讲奉献的人,总献血量已达到5000毫升,还收到了国家卫健委的奖状。“如果我妈在身边,也会希望并支持我这么做。”
她和同事们已经在期待“春暖花开”了。她说有专家分析,危重症患者的高峰还有一个月左右,她将身子往前倾,“所以我觉得,一个月,如果我们扛下来了,我们绝对会为自己骄傲。”
她还记得2003年的非典,电视中、新闻里那些奋不顾身、无怨无悔的医务人员们,那时的她还是一名高中生,受到感召与震撼,因此在2005年填报高考志愿时,她就只填报了医学院,也只报了临床医学,且“不服从调剂”。
如今,当年的感召已走进现实,她觉得这就是一种轮回。她从当初的高中生成长为能扛起大旗的呼吸科医生,整个医学也在进步,“曾经不能解决的,现在都能得到有效遏制”。
近期,为了给医院“防堵”,保障高效诊疗,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通过设立指挥中心这个协调全院诊疗的“中枢系统”,高效调配诊疗资源,让该院在门急诊量陡增的情况下尽最大努力保证对患者的“应收尽收”,做好医疗服务保障,获得了患者好评。
据了解,自12月初以来,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门急诊量激增,2060张住院床位满载运行,医务人员面临不小的压力。该院急诊科主任黄可介绍说,平日里医院急诊科日均入院150人左右,而近期每天入院人数增长了近4倍:“这种情况下很可能造成病患在科室长时间等待,甚至可能贻误危重症患者的治疗。”
为缓解门急诊和住院量增加带来的医疗资源挤兑问题,优化门急诊服务流程,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在12月7日建立了一个特别的指挥中心。该中心实施24小时现场值守,借助实时动态的医院数据平台,负责全院门急诊和住院床位的协调,保证让每一位患者被协调到最合适的科室,得到最准确的诊疗,尽最快速度为重症患者让出抢救床位。
12月25日,绵阳市民陈勇(化名)因腹痛挂了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到院后经过检查发现胆囊有结石,需要接受手术。“本以为会等很久,甚至都做好在急诊科走廊等手术的心理准备了。”但没过多久,通过指挥中心的协调,陈勇就接受了肝胆外科医生的会诊,并安排好了手术日期,指挥中心也在第一时间把刚刚空出来不久的肝胆外科住院床位协调给了陈勇,让他顺利入院。
在指挥中心办公区里,医务人员时刻盯着大屏幕,屏幕中的信息系统实时显示全院的住院床位、急诊床位、ICU床位、手术室空置情况、出诊量和出诊情况等信息,医院每日的门诊、住院等各种核心信息均为动态更新,以便指挥中心和各科室协调,及时了解住院和手术空间是否有空置,并根据患者需求,在第一时间通过对讲机等手段和各科室协调,帮助每一位入院患者尽早得到治疗。
“有了指挥中心以后,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患者入院的各个环节顺畅了,不乱了。”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医务科副主任曾强介绍说,指挥中心就像疏导交通的交警和化解血栓的药物一样,为医院的门急诊有效“防堵”,而危重症患者成了最大受益者。
据曾强介绍,为了疏通医院诊疗秩序,更高效地保障了患者的健康和安全,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除了以指挥中心为中枢,还成立了专家救治组、后勤保障组,三大应急组织体系“鼎”住重重考验,做到了“应治尽治”和对每一名患者精准施治。
12月21日凌晨,34岁的曾林(化名)因咳嗽、胸闷、气促等症状来到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急诊科接诊医生凭经验,评估该患者存在病毒性肺炎重型可能,通过指挥中心请医院重症救治组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家前来会诊,建议该患者接受胸部CT检查。结果显示,该患者80%的肺部已严重感染。指挥中心当即将该患者转往呼吸重症监护室。药物治疗、气道插管、俯卧位通气、ECMO准备……经过及时有效的抢救,三天后复查胸部CT显示病灶已吸收50%,并于一周后顺利脱机拔管。
据悉,为了对危重患者进行及时有序的救治,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成立了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全科医学科、老年医学科四大学科为主的专家救治组,负责对全院所有危重症患者的病情评估、危重症筛查、设备调度、技术支撑、统筹管理等。而该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老年医学科不仅是绵阳市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还是省级重点学科(专科),四大专业合璧组建的专家组以丰富的危重症救治经验,保证危重症救治更为有序地开展,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保卫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该院的后勤保障组全力保障临床救治运行,加强床位配备,呼吸机、监护仪等急诊急救装备及时增配到位,氧气保障充足,有效配合调度。全院一盘棋高效“防堵”,所以,尽管目前该院的门急诊量依然居高不下,但患者等待诊疗以及入院的时间有效缩短,医院门急诊区域的秩序也更加井然。
除了指挥中心高效运转,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也“轻伤不下火线”,全力为患者开展医疗服务,保障通过高效协调而来的患者得到治疗。
在该院儿科,住院患者量也猛增至平时的四到五倍,满负荷运转。儿科主任李艳秋此前患上了切口疝。这种病比大多数手术的疼痛持续时间更长,强度更大,恢复时间大约需要三个月,但离发病才仅仅过去不到三周,她就回到了岗位。在查房时,李艳秋时常按着腹部,想要咳嗽时,只能在走廊里就近找地方坐坐,以免伤口剧烈疼痛。
“作为一名医护人员,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虽然当时确实有点难受,但这些生病的小朋友更需要我们给他们帮助,让他们尽早康复。其实,大家应该正确面对疾病,虽然疾病会给大家带来一些困难和不舒适,但这都是暂时的。”李艳秋说。
血液透析患者往往基础疾病较多,抵抗力较弱,当前,他们仍需要按照平时的频次前往医院做透析。这对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来说,也是一场考验。为了消解患者对新冠病毒感染的担心,该院肾病科调整了治疗流程,为抗原及核酸阳性患者加开“专班”。“我们做好了周密防护,在每周二、四、六晚上单独为这部分患者进行专班透析,安排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处置,保洁人员消毒,全力保证患者顺利治疗。”肾病科护士长贺婷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