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瑜伽经》(全文)ag真人平台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23-03-24 16:01:32

  ag真人app下载彩虹按:“从公元前5000年开始,直到《梨俱吠陀》的出现为止,约3000多年,是瑜伽的原始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缺少文字记载,瑜伽由一个原始的哲学思想逐渐发展成为修行的法门,其中、冥想及苦行,是瑜伽修行的中心。从公元前1500年《吠陀经》笼统的记载,到《奥义书》明确记载的瑜伽及《薄伽梵歌》的出现,完成了瑜伽行法与吠檀多哲学的合一,使瑜伽这一民间的灵修实践变为正统,由强调行法到行为、信仰、知识三者并行不悖。

  约公元前300年,印度圣哲帕坦伽利(pantanjali)创作了《瑜伽经》,印度瑜伽在此基础上真正成形,瑜伽行法正式订为八支体系,帕坦伽利被尊为瑜伽之祖。”——摘自网络

  《瑜伽经》阐述古典瑜伽的理论,包括185条简明扼要的箴言,记载了古印度大师们关于神圣、人、自性、物质观、身体、精神、梵文语音等几乎所有范畴的论述。帕坦伽利不加偏见地系统整理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宗派,又结合古典数论的哲学体系,从而使瑜伽为印度正统派哲学所承认,瑜伽也因此影响了印度的各种哲学而取得了印度文明的核心地位。

  《瑜伽经》是印度古瑜伽之集大成者,在印度瑜伽发展的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成为古典瑜伽的标志。瑜伽经》由梵文写成,在翻译上非常困难。现存的英译本有数十种之多,但译法各有不同,有时分句也不一样。这篇译文只是根据四个英译本互相参照译成,只宜作粗略的参考,不能算作确定的版本(译者不详)。

  1.18 另一种冥想是由舍弃世俗和持久的锻炼达成,可以消解那些旧的习性。

  1.30 疾病、怠惰、犹豫、疲弱、物欲、谬见、精神不集中、注意力不稳定,这些都是令意识分散的障碍。

  1.33 心境的平静来自友谊、仁爱、喜乐和平等心。要平等对待快乐的与受苦的,值得的和不值得的,便能使意识纯洁。

  2.4 无知是其余几项的温床,无论是沉睡的、轻微的、可构成障碍的还是激烈的。

  2.5 无知将那些不是永恒的、不纯洁的、痛苦的、不属真我的,认同为永恒、纯洁、愉快、属于真我的。

  2.15 对于有智能的人来说,甚么都是苦的。因为一切都在改变,事物变成它们相反的状态。

  2.20 知觉者只是知觉本身,虽然纯洁,还是通过思维来看事物,而自我使他认同于这个思维。

  2.29 持戒、精进、调身、调息、摄心、凝神、入定、三摩地,是瑜伽的八支。

  2.31 无论何时、何地、在甚么情况,属于甚么阶级,这都是不可打破的誓言。

  2.32 内外洁净、满足、对身体及感官的控制,学习经典、对神顺服,都是精进。

  2.34 毁灭的本能是有害的思想。无论是自己去做,去引生,或去认同。如果由贪婪、怒气、迷惑成为动机,无论是温和、中度还是猛烈,都会带来无穷的苦难和无明,因此要发展出相反的。

  2.50 控制吸气和呼气便是调息。在外、在内,以至于静止不动,都因应时间、地点和数目而调节,呼吸又细又长。

  2.54 如果精神脱离了知觉,而知觉亦不与感官混合起来,注意力便与自己合一。

  3.17 平凡字句与意义的知识是混乱的。通过冥想,便能得知一切生物声音的知识。

  3.21 对身体的形状作冥想,形相的知觉便被阻闭,对眼睛的显现便被分离,那瑜伽士的身体便不被看见。

  3.34 喜乐是从灵魂与智能的无分别而来。通过对真我的冥想,便会得到真我的知识。

  3.37 当知道了注意力受束缚的原因,瑜伽士的意识可以进入另一个人的身体之中。

  3.38 控制了这个灵力,瑜伽士便能在水上行走,不受荆棘的伤害。他能克服死亡。

  3.41 对以太及身体的关系作冥想,瑜伽士的身体便能变得很轻,能够在空中飞行。

  3.47 这样身体便能像思想般飞快移动,控制超觉的感官,控制自然的元素。

  3.48 通过对真我以及生命能量之间关系的冥想,便能做到无所不能,无所不知。

  3.50 瑜伽士不要因这些灵力而骄傲起来,因为这样便会使他产生障碍及下堕。

  3.52 这种冥想可以分辨两样极相似的事情,就算它们的特性和地位都一样。

  4.1 超自然力量可由前生而得、通过药物而获得、通过念诵咒文,以及通过冥想而获得。

  4.3 行为无论好坏都不直接引起蜕变,只是除去对自然力的障碍,就好象农夫在田里除去石头,才能犁沟灌溉一样。

  4.7 瑜伽士的行为,不是黑的,也不是白的。但对其他人来说是以下三者:黑的、白的和二者之混合。

  4.9 即使有时间、空间、物种的阻隔,由于记忆和习性,那些果报都能持续。

  4.34 当三态完成了它们的目的,便达到自在的境界,得知自身的所有知识。这便是绝对的自由。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