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中国的新时尚开屏体育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23-07-28 21:40:39

  新华社北京10月3日电(记者袁全)以美食享誉世界的中国,正掀起一股“吃草”潮流。人们拒绝煎炒烹炸的诱惑和鸡鸭鱼肉的美味,纷纷在社交圈“晒”出五颜六色的蔬果拼盘。这些低脂肪、低热量的菜品,被推崇为“健身餐”。

  饮食习惯的变化,也从侧面反映出源于西方的健身运动,在中国渐成为一种新时尚,并引发潜力无限的商机。

  2016年7月20日,在深圳中心区一处大型健身房内,“纤裸色”创始人之一邹哲在展示低卡路里食品。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

  45岁的韩春静喜欢在微信“朋友圈”分享自己身穿运动装,手举杠铃,在健身房里大汗淋漓的照片。而两年前,她“分享”的几乎全是高热量的美食。

  2014年9月以来,她每周花4到6个小时,在健身房进行各种团操,机械,甚至搏击训练。两年时间,她练出了“马甲线”——肚脐两侧直立的肌肉线多斤,并且“重拾了少女般的活力和自信”,被朋友称为“马甲线赢家”。

  在互联网上火起来的,还有瑜伽、普拉提、平板支撑、波比跳。运动不再以室内,室外划分,而是“有氧”和“无氧”。

  微信“朋友圈”里充斥着跑步轨迹,动辄上万的步数,令人惊叹的倒立照片;不少人像参加汽车摇号一样,期待着报名马拉松比赛。

  有人说,健身热是受好莱坞大片的影响,人们崇拜身材健硕、肌肉紧实的男女主人公。社交媒体进一步推动了这个趋势。在新浪微博上搜索“健身”,经过认证的机构和个人用户就将近11000个,有的“粉丝”超过一千万。特别是某个企业家或者明星的健身故事,减脂秘诀,在微信上常常会获得十几万次的点击率。

  但韩春静认为,她从一名健身“小白”走到资深爱好者,是自己本身的“觉醒”。“健身的目的是要为了活得更好”。

  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林显鹏认为,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渴求源自令人堪忧的国民体质。“将近一半的人口处于亚健康的状态,慢性病的人口达到10.5亿,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在中国已经超过1.9亿。”

  失眠健身、肥胖人口也成倍增加,所占人口比例均高于发达国家水平,且呈年轻化趋势。

  “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国民的健康状态,避免经济强,国民体质弱的局面。”林显鹏说。

  1988年1月3日当时中国最大的健身房首都康华俱乐部在北京开业,拥有40余套从美国进口的最新健身器材。新华社记者张燕辉摄

  健身需求的增强还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产业分会副秘书长刘清早说,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民众会对体育健身有所需求;当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时,体育健身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人均GDP在2011年超过5000美元,2015年已经达到8016美元。

  韩春静两年来在私教课,健身卡,开屏体育以及各种运动装备上的花费大约有3万元人民币。“开支不小,但总比花到医院强吧?!”

  中国健身的第一次高潮始于1995年。当年国家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首次提出“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此后开屏体育,开屏体育国家每个五年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中都有推行全民健身的内容和要求。公共体育设施,场馆,赛事等都迎来了快速发展期。

  今年6月,《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出台。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表示,到2020年,要让经常锻炼的人数达到4.35亿人,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1.5万亿元,成为拉动内需的新增长点。

  2016年8月18日第五届中国健康生活方式大会在京举行。一名健身教练在大会现场介绍“健骨操”,同与会嘉宾进行互动。新华社记者鲁鹏摄

  做瑜伽app的熊俊明没想到首次创业会“误撞”到健身这个“风口”。2015年9月他融资300多万元,创建一款名为“唤醒”的瑜伽app。那时他自己还未练过瑜伽,只知道这是需求很大的健身运动。

  他把公司口号定为“瑜伽改变生活”。认为以冥想,舒展为特点的瑜伽可以契合当下都市白领渴望逃离高压工作,追求慢节奏生活的心态。他的app通过视频教学,社区交流等功能,满足人们用手机就可以随时练习的要求。

  凭借互联网思维,熊俊明果然快速抓住了消费点。一年时间,就获得了200万用户,并不断开发新的业务,比如线下的健身房。开屏体育他还在app中增加了最近流行的直播功能,和一组练瑜伽的表情符号。

  各式各样的健身app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1700多个国内团队研发的健身、运动类应用软件“抢滩”各类移动终端。许多经营这类软件的公司都是初创公司,瞄准的都是健身菜鸟。

  广东汕头28岁的健身教练林烁就是借着健身“东风”火起来的“网红”。他2012年开通微博,累计粉丝已有64万。开屏体育他在上面发布健身体会和笔记,没想到“转着转着就火起来了”。

  他辞掉体能总监的工作,专职做名为“身体哲学”的自媒体。“最受欢迎的还是减肥和体态纠正的文章,经常有上万次的点击量和近百条后台留言。”林烁说。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看好互联网。“运动终究需要亲身体验,每个人的身体都不一样。”北京的健身教练邵晓峰认为健身的未来还在实体店。舞蹈演员出身的他,2009年开始成为健身教练,现在已是教练培训师。

  “我有很多学员是自闭症患者。我们通过运动课程让他们获得康复。有些学员还谈了恋爱健身,或者找到生意伙伴。”邵晓峰说,这种运动社交的功能,“是你在家里抱着手机不能实现的。”

  他认为付费健身近三年才兴起。过去,他一个月在健身房平均有24节团操课,现在高达50节,且供不应求。市场需求大,竞争也更加激烈。作为教练,他既要保持身体健硕,还要不断更新知识。邵晓峰每年都要参加各种健身比赛,不断升级自己的教练资格,还要学习医学,营养学,甚至是解剖学知识,以及心理学。

  同时,健身教练行业中也暴露出门槛偏低,从业人员水平良莠不齐等问题。有经验有证书的高水平健身教练身价水涨船高,不称职的教练有时甚至南辕北辙,给学员带来运动伤害。

  但邵晓峰依然持乐观态度。他说:“健身市场还在初期阶段,慢慢会趋向专业化竞争,而消费者也会变得更加理性。”

网站地图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