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是“全民健身日”,在三明市,炎炎夏日丝毫没有阻挡市民热爱运动的脚步。分布于全市各地校园里的篮球场、足球场、田径场、乒乓球场开屏体育,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挥洒汗水。
“推动30所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这是2023年三明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目前,三明这30所学校的体育场地全部完成改造提升,并向社会开放。
上午8点多,三元区东霞小学内聚集了不少前来运动的市民。恰逢休假的青年白领在环形跑道上健走跑步,正值暑假的中小学生在足球场上纵情奔跑,两鬓斑白的老人在操场一角跳起了健身操开屏体育,一股全民健身的朝气蓬勃之感扑面而来。
自东霞小学校内体育场地开放以来,家住附近的林超文成了这里的常客,每逢天气良好的上午和傍晚,环形跑道上总少不了他的身影。“以前我常常沿着家附近的河边跑步,知道这里的田径场对外开放后,我便将运动主阵地转移到这了,这里的跑道更加专业,运动体验感更好,离家也近。”林超文说。
学校体育场地的对外开放,为周边居民提供了家门口的运动场所,也逐渐培养了市民到学校运动的生活习惯。
在三明十中,只要天气正常,一早一晚,这里都是周边居民健身娱乐的首选地点。夜幕降临,微风徐徐吹来,场地灯光明亮,气氛尤其热闹。张贴在校门口的公告显示,该校体育场地在寒暑假期间,以无需预约方式向社会开放。周一至周五的18时至21时,周末的8时30分至11时30分、15时至17时30分、18时30分至21时均为开放时段,周边居民可在第一次进场时录入身份信息,之后“刷脸”进入。
“我家孩子特别喜欢打篮球,小区周边没有专业的篮球场,好点的场地则要付费使用,学校篮球场的开放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现在,他每天只要一有时间就约同学去打篮球,运动过程中还认识了不少新朋友,运动也变得更有动力了。”步行5分钟就能体验设施齐全的运动场所,对于这一新变化,家住三元区列西街道青山三村的冯巧娟赞不绝口。
学校体育场地如何为市民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完善配套便民设施、加强场地改造提升,成了体育场地开放前的重点工作。
“正式开放前,我们对各项目校的体育场地情况进行了实地走访了解,听取学校相关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采用‘一校一策’的方式对各项目校开展升级改造工作。”三明市教育局体卫艺科负责人黄宣明介绍,该市结合学校实际,对校内田径场、篮球场开屏体育、羽毛球场、乒乓球场、休息区和公共卫生间等活动区域进行了升级改造;针对部分学校体育器材设施设备老化、数量不足等问题,也进行了相应的更换补充。
56岁的市民蓝先生是一名乒乓球爱好者,在三明教育学院附属小学新开放的乒乓球场内,他真切感受到了设施升级带来的良好运动体验。“这里一共可以容纳30人,有不少乒乓球桌是最近新增的,场地周围的灯光照明也很充足,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随时都能和朋友来一场球技对决。”自从有了运动新去处健身,蓝先生的生活过得更充实了。
向社会开放的30所学校体育场地均得到了升级改造。三明十中对足球场球门进行安全加固,在篮球场围栏上增设运动科普宣传板;东霞小学在开放前对篮球场、足球场、环形跑道等场地开展安全检查,对存在隐患的地方进行修缮;三明学院附属小学台江校区考虑到夜间是周边居民的运动高峰期,在场地内加装夜间照明设施……
据悉,30所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这个为民办实事项目,计划投资900万元,目前已改造使用资金约260万元。升级改造后,三明市体育局通过官方网站、当地媒体等各种渠道公布了学校名单。笔者注意到,全市大部分县(市、区)都有2所以上,主要位于城区人口较为集中地段。
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带来的好处有目共睹健身,但也有家长担心,开放后是否会影响学生的日常使用?原本封闭管理的学校开放后,校园安全如何保障?
笔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各所学校对市民进入体育场地大多采取了身份信息登记、人脸识别等方式,并要求市民购买人身意外险。学校的开放体育场地与未开放区域之间基本采取了防护栏等物理隔离措施,实现两个区域的相对独立。体育场地内安装了无死角视频监控设备开屏体育,在对外开放时段,还配备了多名工作人员定时定点巡视,维持现场秩序。开放结束时,对登记入校的运动人员逐个清场,实现入场清场闭环管理。
“每一位首次进场的市民先要将身份信息登录道闸系统,每次进出必须刷个人身份证方可通过。”三明学院附属小学台江校区校长吴世勇介绍,“为了进一步加强管理,我们正在研发线上预约APP,将在不久后实现智能化预约管理,为市民提供更便捷的一站式服务。”
据了解,为了确保体育场地开放后的校园安全,三明市教育、体育等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各学校做好场地管理协调;协同街道(乡镇)、社区(村)制定场地开放的工作方案和突发事故处置预案,落实安全风险防范措施;联合辖区公安机关,加强开放时段校园周边治安巡查,及时处置纠纷警情,确保体育场地开放与校园安全、文明和谐共存。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